高麗王權的蒙古色彩:甘當元朝駙馬國

開城位於今天朝鮮的南部邊境,曾是韓國城市,朝鮮戰爭後被並入朝鮮。這裡是統治朝鮮半島500多年的古代高麗王朝都城。在8、9世紀,開城西部的禮成江下遊是一個水陸交通樞紐,商賈雲集,經濟繁榮,朝鮮半島前往中國大陸的貿易很多以此為起點。

時至今日這裡依然保留瞭諸多歷史古跡。滿月臺、成均館、王建王陵、恭愍王陵等12處遺址在2013年6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高麗歷史遺跡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近日,開城滿月臺出土文物展在韓國首爾和朝鮮開城同時開幕,展覽中的文物和圖片資料為世人展示瞭塵封的高麗古國風貌。

王氏高麗918年建國,幾百年來依附於中原王朝,以國傢不被納入其版圖為最根本底線。高麗王把大量的昂貴物產和年輕人口作為貢品拱手送給蒙古人,一面借助外國勢力肅清國內的反對派,一面尋找機會擺脫對方控制,困境立國,艱難求存。

位於開城市內的成均館是古代高麗的最高學府,占地2萬平方米,由12棟主樓和6棟輔助建築組成,以傳播儒傢經典和漢文化為主要職責

兵變立國 隱瞞身世

668年高句麗政權滅亡,其疆域中大同江和龍興江以南劃歸新羅,剩餘為渤海轄地或唐朝府州。新羅成為朝鮮半島僅存政權,統治末期全國各地叛亂興起,以南方的甄萱和北方的弓裔實力最強。甄萱自稱百濟後代,建立新百濟政權。弓裔則是新羅王室子弟,被棄流落民間,為生活所迫曾削發為僧,在亂世中落草為寇舉兵造反。896年,開城豪族王隆攜子王建歸附弓裔。年輕機靈的王建屢立戰功,很快在軍中露頭,成為副將。901年,弓裔在開城建都稱王,以復興高句麗為口號,史稱後高句麗政權。

弓裔在戰場上勇不可當,對內卻不得人心。他個性殘暴,因為仇視新羅政權,竟妄圖殺光所有新羅貴族,常因莫須有的罪名誅殺將領。他自稱彌勒佛,自述經卷二十,內容皆是為自己歌功頌德,釋聰和尚質疑這些歪說怪談,弓裔便下令逮捕,用鐵錐將其打死。

918年,軍中新星王建發動兵變。兵變之前王建進行瞭一系列輿論造勢:一位名叫王昌瑾的中國商人從一位老人手中買下一面古鏡,鏡上寫有細小字跡,讀之類似古詩,王將鏡獻於弓裔,後者派人訪求原主,賣鏡的老者早不見蹤影,隻有雕像立於佛堂,面容與老者極為相似。弓裔覺得此事神奇,命手下三人研究翻譯鏡上的文字。這些文字以各種隱喻的手段指出,松嶽郡(開城在統一新羅時代的漢地名)人王建與弓裔命運緊緊相連:主上興於此人,也必亡於此人。三人看完後大驚失色,認為弓裔暴虐,如果實情相告,不僅王建會死,自己也難逃厄運,不如隱瞞。時隔三個月,鏡文中的歌謠在軍中私下傳播,造足瞭聲勢,王建一呼百應,在眾將的簇擁下順利取代弓裔。

與弓裔一樣,王建也自稱為高句麗後繼者,定國號為高麗,年號為天授,開城仍為都城。1028年,開京(開城)羅城開始修築,城基周長29700步,22門,用丁夫304400人。城中有高麗故宮壽昌宮(朝鮮王朝廢為倉廩)、仁德宮、壽德宮等建築。現存滿月臺是高麗時期的王宮遺址,每年正月十五高麗王族在此賞月喝酒,故名望月臺,逐漸演變為滿月臺。朝鮮戰爭時期,美軍攻入朝鮮炸毀這座建築,如今隻剩礎石。位於首都平壤朝鮮中央博物館和開城工業區的成均館陳列有高麗時代的王宮復原模型。

高麗建國後,逐漸與新羅政權、甄萱政權呈三足鼎立之勢。高麗太祖王建用將近20年的時間逐步統一瞭朝鮮半島,於943年去世,安葬在開城西北3.5公裡的顯陵。這裡松林茂密少有遊客。王建王陵墳頭高8米,周遭樹立刻有子、醜、寅等12地支神的12角石屏風,外圍有石欄桿。石屏風對角長19米、王陵四角有石虎,前面有祭壇、望柱石、石燈等。1994年王陵改建,改建碑由金日成題寫。王建王陵是典型的高句麗式石室土墓,同屬開城歷史遺跡的一部分。

關於高麗王朝和高句麗政權的關系,史學一直有論爭。高麗本國史對太祖王建的身世要麼諱莫如深,要麼編造神話。領銜編修《高麗史》的鄭麟趾作為研究高麗史的權威,也隻是用“高麗之先,史闕未詳”幾個字掩人耳目。冒充高句麗舊部定國號高麗,隻能說明王建有收復高句麗遼東疆域的野心和抱負,並不能證實其身份。倒是後唐明宗冊封王建為高麗王的官方詔書中寫過“卿長淮茂族”。朝鮮半島境內並沒有長淮這個地方。唐代詩人王維有“高島長淮水,平蕪故郅城”的詩句,長淮為中國的淮河流域,高麗太祖祖籍中國也未可知。

經濟上榨取,政治上操控

13世紀蒙古帝國崛起,高麗在強鄰美國商標查詢的壓力下,淪為其附屬國。元朝是控制高麗時間最久的宗主國,雙方打打和和,幾乎都以高麗臣服納貢為結局。

1218年蒙古第一次侵入高麗,攻破高麗四城,最終講和。此後蒙古使者多次到高麗要求督辦歲貢,因掠奪太甚,蒙古使者被殺。1231年,蒙古與高麗斷交,以戰爭手段大肆掠奪財富甚至屠城。撤兵後蒙軍按慣例在高麗設置瞭72名達魯花赤(即監臨官)代行統治,致使高麗政令不行。1232年,高麗高宗一怒之下將72名達魯花赤全部殺死,遷都江華島,試圖利用蒙軍沒有水兵公然抗蒙。

此後,元麗兩國展開瞭曠日持久的戰爭。元朝(蒙古)先後7次征伐高麗,給百姓造成沉重災難,不少地方因畏懼蒙軍屠城,舉城投降。戰爭使高麗內部疲憊不堪,1258年大臣政變,向蒙古投降,將都城遷回開城。高麗與蒙古結束戰爭狀態,進入較為平穩的朝貢關系階段。

成吉思汗時蒙古內屬國管理模式便已形成——“凡內屬之國,(需)納質、助軍、輸糧、設驛、編戶籍、置長官”。元朝依據慣例強令高麗交納貢品,態度強硬,使臣蠻橫,隻要提出要求,屬國就必須接受,不允許有任何異議。

早期貢物主要是高麗物產,如獺皮、細紬、細苧、綿子和人參等等。此時藩屬國的貢物不再僅僅是象征性的,而是明確的物質要求,數量極為龐大,單憑藩屬國自己的力量無法完成轉運,元朝還在高麗國內大建驛站。元朝派駐高麗的屯田軍、鎮戍軍、鎮邊軍等也由高麗提供糧食、飼料、衣物、船隻、馬匹等,戰時還要供應更大規模的軍需物資。除瞭物質上榨取,元朝也控制高麗的政治走向。1260年,忽必烈扶持高麗元宗即位,新國王的親元態度令國內勢力極為不滿,不久被推翻,蒙軍大兵壓境,元宗很快復位。此後元朝對高麗的統治呈現前所未有的強化,高麗王不是被扣留在元都,就是被流放,每一任世子必須以質子身份在元都長大,待即位時才可返回高麗。

締結世婚,進入蜜月期

朝鮮族古時崇尚婚姻不避血族,王室為維持獨尊地位和權力集中,宗親之間往往互為婚姻,鮮與其他傢族通婚,與外國聯姻更是少見。但為瞭保障王權,高麗元宗在1270年請求與元朝聯姻。

這個請求得到元朝統治者的應允,十分難得。蒙古皇族世代通婚的對象,最初隻有蒙古部的弘吉剌、亦乞列思、伯吾、斡亦剌而已。有人甚至認為,這就是元代皇室成員身體素質不斷下降的重要原因。

1274年元宗去世,世子諶即位,稱為忠烈王。他38歲時迎娶16歲的元朝齊國大長公主。從忠烈王到高麗末期的恭愍王,7位高麗國王中有5位娶瞭元朝公主,其餘兩位在位時未到婚齡。高麗國淪為元朝的駙馬國。

下嫁的蒙古公主在高麗都有至高的威望和權力,所生男子皆被立為世子。忠烈王迎娶公主時早已娶瞭王妃,但必須以蒙古公主為正室。公主嬌慣成性,甚至對大自己二十多歲的丈夫動輒打罵,忠烈王也隻能“涕泣而已”。

高麗與元朝通婚之後不僅保持瞭難得的獨立,元朝公主還能夠壓制元朝各級官員的欺壓勒索。由公主出面為高麗陳請事宜也較易獲得元帝的同意。忠烈王曾於1278年偕妻入朝,奏請免除元朝在高麗的各種苛政,元帝一一允許。

齊國公主盛年去世,引起各方懷疑,忠烈王迫於壓力隻得讓位於兒子忠宣王。忠宣王娶的第一位元朝公主去世後,又娶瞭一位元朝公主,但他與公主關系不睦導致瞭元朝不滿,又廢之復立其父忠烈王。國王的聯姻關系不復存在,元朝開始考慮將高麗內地化,逐步廢國立省。忠烈王去世後,忠宣王再次即位,因改革高麗政局招致不滿,不得已讓位給兒子忠肅王,自己幹脆跑到元都常住。當然,忠肅王所娶是元朝曹國公主。

高麗王朝的蒙古色彩

從1219年至1368年元朝滅亡,蒙古國與元朝派遣使臣前往高麗多達277次。高麗王室經常帶大批隨從入元朝覲,少則滯留數月,多則數年。與蒙古貴族接觸頻繁的高麗統治者,漸染蒙古之風,以發式和服飾的改變最為明顯。

滿月臺遺址位於開城松嶽山南麓,占地11.625萬平方米,是高麗時代的王宮遺址,由高麗太祖王建下令修建。朝韓雙方考古學傢多次共同發掘,出土有大型宮殿裝飾瓦碎片、獸形物、各種用途的鐵釘、合頁和青瓷、白瓷等多件高麗時代文物

高麗發式原與漢族相同,留全發。1272年忠烈王短期回國時已經是“辮發胡服”。“辮發”是蒙古特有的發式風俗,即把四周的頭發削掉,隻留下中間部分,然後編成辮子垂下來。“胡服”自然是指蒙古式服裝。國內看到的人都不住嘆息,有的人甚至還哭瞭起來。他即位後迎接齊國大長公主行幸西北時,隨行的臣僚中有還沒開剃的,遭到瞭他的訓斥。

1263年,忠烈王命境內皆留辮發, 自宰相到下級臣僚,沒有人不剃發,不著胡服。隻有禁內學館、翰林院、春秋館及其他諸館的學士們沒有遵從此令。左承旨樸恒叫執事官規勸之後,他們才都剃發。

從忠宣王開始,高麗國王大多有蒙古名字。忠宣王的蒙古名叫益智禮普化,忠肅王叫阿剌訥忒失裡,忠惠王叫普塔失裡,恭愍王叫伯顏帖木兒,等等。高麗宮廷常有蒙古風味的食品,朝廷有兩種禮儀。平時宰樞臣僚處理本國一般事務謁見國王時,使用高麗禮儀,處理行省事務謁見國王兼行省丞相時,則用“元朝禮”。

因為與中國政權的密切往來,高麗對漢文化及儒學觀念接受得比較徹底。大量代表中國儒學及理學思想的書籍進入高麗。主要有《四書》《周易》 《禮記》 《東坡詩》 《詩學大成押韻》 《資治通鑒》 《貞觀政要》 《三國志平話》等。位於開城市內的高麗博物館,是高麗時代的最高學府國子監,稱為成均館,這裡最初是高麗國的行宮,曾作為接待外賓的住宿地,後改作宣傳儒傢教義。

元朝科舉制實施時間短,並不是選官的主要途徑,但深受漢文化影響的高麗卻把科舉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958年,高麗仿照唐制實行科舉制,為瞭配合這一選拔制度,992年設立國子監,內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統稱東城六院。國子學、太學和四門學主要教授儒傢經典。隻有三品或三品以上文武官員子弟才可以入國子學。四品和五品官員子弟入太學。六品和七品官員子弟隻能入四門學。八品以下及平民子弟隻能入律學、書學和算學。這種制度大約維持到高麗後期。1369年,恭愍王時期參照元朝的鄉試、會試、殿試制度進行變革,考試內容也由以詩賦為主轉為以經義為主,這正是吸納瞭元仁宗時實施的新舉措。

最後的反元一擊

以開城市為中心,方圓約8公裡范圍內,有不少歷代國王、王妃和王族們的陵墓,尤其松嶽山北面和萬壽山南面丘陵一帶,有20多座陵墓。如今保留下來最完整和規制較大的,當數高麗第31代恭愍王王陵。這座王陵設計為夫妻雙墓,由恭愍王在世時親自設計,花7年時間修築。生時相伴死亦同往,可見恭愍王對王妃魯國大長公主的深厚感情。

魯國大長公主同樣來自元朝皇室,下嫁高麗後多年無所出,1365年因難產而死。恭愍王悲痛欲絕,下令停朝三日,百官素衣,因公主生前篤信佛教,故命人大張佛事。在《高麗史》的記載中,國王甚至無心政務,三年不食肉。韓國拍攝有多部表現這段歷史的劇集和電影,野史正史混雜,觀者權當消遣。日本統治朝鮮時期,曾炸毀王陵,盜走許多珍貴遺物。朝鮮戰爭後,恭愍王陵又得到重修。

恭愍王身懷中興理想,也生逢其時。高麗王朝末期,元朝已經開始衰落。元順帝不理朝政,農民軍起義聲勢浩大。元朝忙著鎮壓起義,遼陽自然空虛,恭愍王認為這是求得獨立的絕好機會。

1356年,恭愍王進行瞭一系列政治改革,旨在反元和肅清以奇轍為首的國內親元勢力。高麗親元派領袖奇轍背景深厚,他的妹妹是元朝唯一一位高麗皇後奇氏。

蒙麗戰爭時期,蒙古人就開始以戰勝國的姿態向高麗索要年輕男女作為貢品。1275年起,高麗王開始主動向元帝國獻納宗室之女,貴族之女和貧民之女,記入高麗正史的就達50多次。這些貢女有的入元朝宮廷為皇帝及皇室成員服務。其餘則分封大臣府邸。她們中少數人境遇較好,成為宮中女官,但多數人以宮女身份終其一生,一些運氣奇佳的貢女得到皇帝的寵幸,可以居後妃之列。

元代的高麗後妃中,最輝煌的當屬元順帝皇後奇氏。奇氏1333年由高麗籍大宦官禿滿迭兒推薦進入元朝宮廷,最初隻是一個主管皇帝茶飲的小宮女,她憑借聰明美貌,很快贏得瞭順帝的歡心。1340年,奇氏生下皇太子愛猷識裡達臘,隨即被冊封為第二皇後。

奇皇後不僅美貌聰穎,更具有政治頭腦。為瞭提高自己的聲望,奇氏利用掌管資政院財權之便,出資周濟京城大災荒的災民,收攬人心,逐漸在朝廷官僚中形成瞭一派政治勢力,同時在高麗國內也培植自己的傢族勢力。

奇皇後權力鼎盛時期,不僅能升降進黜朝官,還敢同皇太子兩度合謀逼迫順帝禪位,最終使皇太子掌握瞭軍政實權,迫使順帝冊封她為正宮皇後。

恭愍王早年依靠的就是世臣大族奇氏的勢力,但即位後目睹元朝勢力日衰,就果斷肅清瞭奇氏傢族,停止使用元朝年號,恢復高麗傳統官制。他還向元朝上表提出六項要求:包括革除元朝在高麗設置的各項官府、部分軍隊、歸還高麗舊疆、許高麗本國立邊防、土特產進貢不經各府官吏之手等等。對這些反元、限元要求,元朝雖不高興,也隻能默認。

1362年,元朝改立恭愍王的叔父為高麗國王,恭愍王毅然派軍反擊越過鴨綠江的護送元軍,元不得已宣佈允許其復位。高麗附屬元朝百年以來,第一次以軍事力量奪回王位。美國商標申請此後,朱元璋滅元建明,高麗歲常供奉元朝的貢品隨即轉獻給瞭新建的大明王朝。明代對王氏高麗十分苛責,曾以高麗進貢路線不合要求,表文規制有誤,貢品數量不足,高麗國內政變後王位未得明承認等等,拒絕高麗正常朝貢。

善竹橋位於開城子男山南麓,花崗石建造。高麗時代末期,李成桂指使五子李芳遠在此刺殺瞭忠臣鄭夢,促成李氏朝鮮的興起美國商標註冊推薦

1374年,恭愍王被宦官崔萬生所殺,明朝賜謚“恭愍”。1392年,58歲的權臣李成桂在開城王宮壽昌宮即位,開啟李氏朝鮮時代,此後開城的風雲變幻再與王氏貴族無關瞭。

(參考資料:《高麗史》《蒙古帝國管理高麗王國:公主下嫁高麗國王掌握大權》 《元朝控制高麗政略考》 《高麗對蒙古文化的受容與排斥》 《元朝宮廷中的高麗貢女》)

本文來源:國傢人文歷史 作者:周冉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arrow
arrow

    dtd779df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